【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文化1号——溧阳1号公路文脉探源》,版权归出版社和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EtzS
aB*|
!*Is0`` VIdKe&, 秦堂山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胡玉梅
Wz.iDRFl ▲秦堂山环壕遗址
p#jAEY p iS,l xgMh@@e □□在1号公路沿线溧阳上兴镇东塘村,一片农田下仅1米处,隐藏着江苏境内发现最完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其中透露的远古先民生活信息,掀开了史前文明的冰山一角。这个被称为秦堂山遗址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期的溧阳社渚神墩相比,先民的生活场景更清晰而丰富。吃水煮蚬、住50平方米“豪宅”的秦堂山人,在当时可以算过上了“幸福生活”。 =s":Mx,o
□□秦堂山遗址所在的东塘村,有一条并不很宽的河道,河里随处可见往来的船只。河道两侧是农田和菜地。2010年,有人在清理河道时,发现了很多红色、灰色的陶片,于是考古专家来此调查,发现了这处遗址。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3.2 万平方米,其中有6000年前的房址,有叠压现象的古墓、壕沟、灰坑等,出土了玉玦、玉璜、玉管、陶鼎、陶罐、石钺、石环、八角星纹陶纺轮、陶豆、陶杯、陶釜、陶簋、陶钵、陶钺等文物。通过碳十四测年方法的检测,以及对古墓、灰坑等出土文物的鉴定可以看出,这处遗址堆积层时间跨度是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广富林文化,间隔 3000多年,当时江苏溧阳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活。 rlR!Tc> lXTE#,XVf
吃 住
i<F7/p "- □□秦堂山遗址有两条壕沟,其中一条东西走向,宽13.5米、深2米左右。最吸引人也最让密集恐惧症者们不忍直视的是:壕沟壁、壕沟两边的堆土上,到处是蚬壳和螺狮壳,有的已经碎掉,有的依然完整,密密麻麻。6000年前的溧阳,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先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大片的水面,水产丰富,先民们会采集各种水产当作食物,而住地旁边的壕沟则被当作垃圾场,天长日久,贝壳越积越厚。 lND2Kb □□这么多的蚬和螺蛳,先民们是炒着吃,还是煮着吃?专家们通过观察,认为这些贝类没有被砸开的痕迹,而撬开贝壳又很麻烦,因此当时的人很有可能像我们一样,用水一煮,让贝壳自然张开。事实上,除了吃贝类,这里的先民们还吃鹿肉。在已经发掘到的动物骨骼中,鹿类最多,麋鹿、梅花鹿、麂子也都有。 OC*28) □□在一片树林间,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先民们居住的房子。尽管只发掘了房子的一部分,但根据发掘情况来推测,6000年前,先民们居住的是圆形房屋,大约有50平方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豪宅”了。地上还有红烧土和柱洞痕迹,其中的一个柱洞看起来很大、很清晰,而且还有植物茎秆的痕迹。可以确定,当时先民们采用了一种木骨泥墙的方法来制造房子:先用柱子搭起房子的框架,然后用树枝编织成墙,在上面抹上厚泥巴,再用火烧,使墙面和地面变得干燥坚强,最后苫上草顶。 by'KJxl[ .x%w#
寿 命
:=y5713 □□在住宅区不远处,是墓葬区。考古人员先后发掘了37座墓。这些墓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奢华,先民的遗体都直接被放在墓穴中,都是单人葬,有的侧着,有的仰面躺着,有的趴着。在清理古墓的时候,考古人员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墓葬太密集,其中一个墓坑中,出现了7个墓的叠加,清理一个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旁边的墓葬,清理下层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上层的墓葬……尽管6000年过去了,但先民们的骨骼还在。由于当时地广人稀,野兽凶猛,尽管人们已经过上了耕种、纺织的温馨生活,但难免受到兽类的袭击和病痛的折磨。因为生活水平低,而且没有医疗条件,所以人普遍短寿。根据骨骼测定,成年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而未成年人因为抵抗力差,夭折也是常有的事情,考古现场甚至出现过一半是未成年人的墓地。 zEU[u7% w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