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锡先生是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副会长,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相关学术著作分别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韩文,泰文,塞尔维亚文等在海外出版。这位中国知名人物为活跃于溧阳文坛近五十年的宋仁年先生的《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写了个序,据说《溧阳时报》也全文刊载了王小锡的这篇文章。下面我们来拜读一下呢——
文痴人生,铸就文学大咖风范
——兼为《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序
文痴两字可谓是对宋仁年的文学人生的特写,也是对他这个文学大咖风范的缩写。
在省溧中上高中时,我和仁年是同班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爱舞文弄墨。而且,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他竟敢不时向当地的文艺报刊和广播电台投稿,并且屡被选用。记得他的一首小诗《水田又穿绿新装》是这样写的:手抓秧苗栽成行,水田又穿绿新装。今日汗流育新苗,来日万顷米粮仓。这首小诗居然被溧阳文艺选用,这是我辈同学当时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仁年和我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在我们还在可以憧憬未来的年龄时,两人只要见面,他就会谈文学,尤其是谈鲁迅文学及其作品,并胸存大志,海谈文学创作的愿景,立志今后要走文学创作之路。当时我就想,象他这样痴迷文学创作的人,要不成为文学大咖也难呢!
一九七六年夏天,仁年被溧阳县教师进修学校请去给全县中学语文教师暑期培训班上课,那时他只是湖边中学的-名语文教师,才二十五岁,而台下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在各中小学任教的语文教师,年纪大多在四五十岁左右,有些老师的教龄都比他的年龄还长,而且县文化馆文化局教育局及县委宣传部的领导都来听课,台下的听众看到走上讲台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手中拿的是一个临时用糨糊瓶洗净代用的茶杯,竟都哄堂大笑!但一节课听下来,老师和领导们对他敬佩有加,一下课,大家就团团围住他问这问那。仁年讲的是鲁迅小说的作品分析,他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到作品结构的设计,从主题立意到语言特点,从当时社会的背景到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他把作品分析讲得头头是道,博得大家掌声不断。一星期的上课结束,一纸调令就到了湖边中学,他被调到县文化馆文艺组工作。他由此进入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文学生涯的转折点。
仁年到文化馆后,受到菡子、陈登科等前辈作家的提携和关心,在陆静芬、奚渭民等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始编辑《溧阳文艺》杂志,参与组织全县文化站干部及文学创作培训班的授课工作,他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作者,他自己也先后在《作家天地》《青春》《翠苑》《乡土》《民间文学》等各种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豆腐情》、短篇小说《田园情》、《相亲》等数十篇文学作品。他二十六岁参加全国太平天国史学术研讨会,被周谷城副委员长称为全国最年轻的太平天国史学研究者。这在七十年代的溧阳文化界里都是首开先河的。他的报告文学被选入《中华儿女专集》,他的散文被大型文学季刊《山风》刊用,同时,他编写的几个戏曲作品,还多次为当地京剧团和锡剧团搬上舞台,并在参加镇江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奖。为此,他被省文化厅选去参加江苏省首届中青年剧作家读书班,他还成为省市文协、剧协、文艺家协会、民协等许多协会会员,成为县文化局剧目创作室的专业作家,他曾是文革后第一届县文协的副理事长。
正当仁年的文学生涯依托溧阳文化馆,溧阳文艺,溧阳科技报以及剧团等平台大展宏图、高歌猛进时,他竟然突然离开报纸主编及负责人的位置,搁笔下海去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发痴了,这值得吗?弄得我们这些一直关心他的朋友们一头雾水,不知所然。说实话,当时我们想,他若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凭他的能力,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都很器重他的才华,正在培养他,他已是报纸主编兼负责人,而他放弃一切下海之举,必定会带给他许多未知的人生困惑乃至磨难。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是,他下海后,每当他事业有成,我们为他庆幸时,他竟然又放弃打下的基础,重新投入一个陌生的新行业,又从头开始奋斗起来。据我所知,他从教育到文化,从建筑业到食用菌业,从制药业到印刷业,从商业到文化传媒业,几乎每三年就就跳换一个新行业,而且都是在事业有成后,他又突然抛弃-切,清空自已,赤手空拳再打天下,熟悉他的亲友们都骂他是个痴子,可一个“痴子”做下那么多的成功事业,这是为了什么呢?
有一次他来南京看我,我骂他说,你是否身上那个地方搭错了一根筋?总是做傻事!他笑了笑说:我下海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扩大生活面,体验各种生活,增加对各行各业知识的了解,所以不断跳槽改行,哪怕是要饭帮人擦皮鞋,我都想去试一试。他说,我坐过飞机,乘过油轮,坐过坦克,上过军舰,我坐火车,三轮车,拖拉机,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试试,主要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感受,以后如果写到这些东西,我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为什么多次将自己的公司、药厂、印刷厂及自已花上几百万投资的房屋及工厂设备,总是一次又一次无条件赠与他人的根本原因。他说,如果背上这些包袱,不清空自已,就不可能有下一次的从头开始。换句话说,他只有不断地折腾,才可能不断扩大和夯实文学创作的生活平台,才能不断有文学作品问世。
仁年是个文痴,但更是个君子!他一生为文而生,别无它求。同时,他为人侠义,心地坦荡,无所欲求,从不后悔。他说,他一生从不亏欠他人,而真正亏欠的是他的妻女和家人。
其实,仁年还亏欠的是他自已。几十年的下海生涯,他从机关到农村,从都市到深山,从内地到湖滨,他吃尽了苦头。应该说,他一生尽作“痴子”,尽做“傻事”,而他从不计较得失,从不追求利益,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可弃之不要。他总是说“吃亏是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仁年在亏欠自己中并没有放弃文学,他只爱文学及其创作,他是个典型的文痴!
值至今天,我对他下海折腾多年的经历,才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一切都起缘于文学,植根于创作。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场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采风过程,这在他后来写出的几千篇各种文学文艺作品中已充分体现出来。他折腾多年的经历也说明,我们对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下海多年,并没有放弃写作,自2012年起,他每天早上三点五十分准时起床,赶在上班之前写一篇文稿放进博客,至今已坚持了十年之久。他在博客和微博的读者点击阅读量已达千万之多,平均每篇不下八百人次,有的高达数千,可见读者对他作品的喜爱和认可。
仁年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持,寓意深刻,总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及微型小说,还有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及传说等。他的散文优雅而接地气,总能给你一幅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风貌,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更是丰富多样。而他在戏剧作品中的建树,也是众口皆碑,这本《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便是有力的佐证。
现在摆放在我面前的《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是他戏曲作品的力作,可惜他以前写的许多上演剧本和获奖作品,如《雪冤记》《浣纱女》《相亲》等戏曲文稿已经散佚,无法收编进这本集子。他的戏曲作品,从戏曲语言人物设置和结构技巧等方面来看,显示他对戏曲创作十分娴熟,作品凸显了作为文学灵魂的伦理观念,奏响了爱国、奉献、仁爱、和谐、友善、敬业等主旋律,鞭挞了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及其恶行。因此,这部《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将会在文学学科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这部书值得好好品味和研读!
不得不说的是,仁年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现在还定居在外地,但挥之不去的是浓郁乡情,乡愁乡忆是他的精神常态,他是溧阳的游子,也是家乡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写的都是乡情乡事乡友。是啊,我们这些游子,回家乡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我们经常相约回家乡和亲友同学见面小聚,每次相聚,他都会谈到文学的百事百态,谈散文诗词戏曲的写作,这几乎都是我们见面开谈的主要议题,在我们眼里,仁年是无时无地不文痴,无时无地不大咖!
近代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泰纳曾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当然,我认为,这一定也是愉悦和进取的心理。愿读者从《宋仁年戏曲作品选集》中获得愉悦和进取情感。
是为序。
宋仁年先生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