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7 16:45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在我的记忆里,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农村的古屋老房也是有一定数量的,即使在我下放的村落,也有不少老屋。看到现在如火如荼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看到一个个美丽乡村的呈现,不免让我想起了过去农村很有看点的老房。当年在贾平凹、赵树理笔下的农村老屋大多是北方的,远不及我们南方乡下的老房。记得五十年代初农村土改,“有点成份”的人躲到了城里,而另外一批人听说乡下“见人头分田地”又赶快下乡分田地。 \.2?951} 在我的眼光里,作为乡下人,第一是土地,第二才是房子。也不说从地下“挖到了金娃娃”,一个人经过在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创造出财富,经过多年的奋斗,他们的住房的确得到了改善,中国大地的农村人绝不是“势利眼”,至少在千百年溧阳人的俗话“种田人万万年”的话头下,在种田人兼做生意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古村落总归有一些巍峨、气派、豪华、典雅的民居矗立在村子的一端、 ]N_(M 假如我出生在1937年12月底日本人来到溧阳前,我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拥有一架莱卡相机的小青年,我一定会和现在自己的想法一样,拿着当年时髦的卡片机,悠转于溧阳的每个村头,猎取“长毛”过后留下非常宝贵的民间老房和古宅。但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存在,“洪杨之乱”和“日寇侵袭”留下了的古建筑本来已经少得可怜,再加近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还有多少这样的古建筑留存于世呢? Ac'[( 世上的人脾气个性各人有异,不能强求统一。喜欢现代化的农村风貌的人有之,喜欢古仆乡村氛围的人也有之,仅仅是个人的爱好不同而已,当然我是属于后者。当潺潺流水的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来到21世纪的现在,我拿着并不时髦的长短单反周游于溧阳的村头巷尾时,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溧阳许许多多的老村落,在19世纪60年代被“长毛蹂躏”和20世纪40年代被“日寇入侵”的众多古村落里,已经很难找到一座完整的古民居古民宅。至多你只会找到垮塌严重、岌岌可危的老房,而且这些老房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人居住。假如偶尔遇到百年前的老屋有人居住,八九十岁的他或她一定是此房原主的后代,或孙子或曾孙辈。 7tMV*{+Z 我发现溧阳的网民都特别的热情和温柔,这些众多的微信和论坛网友,一旦知道我在搞什么或需要什么或看到我的文章的述求,都会主动与我联系提供有价值的情况和素材,这犹如雪中送炭,搞得我十分欣慰且非常感激!许多时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些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的汽车就开到了我楼下,从而无私地送我到需要去的地方。因此,我的许许多多农村老房老建筑最后的遗容也由此诞生了,从前年开始我拍摄的数以千计的溧阳农村(乡镇)老房也以图文并茂的帖文和网络文章形式发表了。 U(3+*'8r,1 在溧阳古城东南方向的乡村,在这座古村落的中心,我找到了一幢老房,这是一幢占地八间的老屋。已经无人居住,我问村上八九十岁的老者,他们说这老房至少有一百多年了,住在老房西北的一位近九十岁的老太太说,这房是“长毛”过后建起来的。我想这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出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应该没有经历过“洪杨之乱”,这肯定是家族口口相传下来的话语。 /+pbO-r W* 我从这幢朱家老屋的四周反反复复转了一下,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从老屋北墙第三间的屋顶,慢慢生长出一棵树,当老屋的房顶部分塌陷后,这棵树的树根伸到墙体,大家知道,过去的老祖屋的墙体内都是泥土,随着这棵屋顶树的生长,树根把这间屋的墙体崩塌,崩塌墙体后树根又慢慢延伸长到旁边的墙体内,继续顽强生长。这一奇特的现象不但神奇,也可以说是感天动地。也许这棵屋顶树深深地感动了村上人,每年到修剪时间,村上的人都要给这棵屋顶树修枝,让其继续生长,枝繁叶茂。 A\iDK10Q$ 我这个人是无神论者,在老屋现场看到当年从积满灰尘和泥土的老房瓦顶上长出的老树,感到非常惊奇,非常震撼!心想:这盘根错节的树为什么要长在这古宅顶上呢?这老祖屋为什么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难道这老祖屋的祖先在保佑这老房?要不,咋样来理解这神奇的一幕呢? kLQPa[u4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座老房和这棵屋顶神树吧—— :TJv<NZi' <8yzBp4gZ rlk0t159 n o`c[XY ty[bIaQi _"SE^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