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如何由单一种收向多元收益突破,并以此摆脱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连日来,记者与市农研会人员一道赴农村采访发现,许多种粮大户正根据自身种植特点和优势,探索产业融合增效发展的新途径。
在西部上兴镇张奇荣承包的1570亩粮田内,张奇荣介绍,这几年种粮的忧患意识,逼着他开动脑筋挖掘增效潜力。经农业专家指导,他最终通过尝试龙虾、野甲鱼与生态水稻种植的种养模式获得成功。由于不施农药和化肥,稻田的青蛙等益虫增多,龙虾亩收益达1000元,加上稻谷收益,比单纯种稻麦的亩收益高出两倍多。张奇荣把这种种养结合归纳为“一产”内的融合发展。
与张奇荣相比,别桥镇种粮大户王海斌则以匠心精作,种服结合,开拓出粮食生产一二产融合发展的新路。王海斌说,他凭借自发成立的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势,实现了四个“匠心运作”:“匠心选田”,形成了无污染、原生态的良田成片种植粮食;“匠心选种”,选择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良种;“匠心种植”,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匠心加工”,精致加工、特色包装。四个匠心,铸就产加销完整产业链,所生产的“溧湖”牌大米获常州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和省优质好大米等多项荣誉,取得了品牌增收。不仅如此,他还与4668户农户签订了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服务范围涉及2个镇、10个行政村,面积达1.2万亩,年服务收入200万元左右。
辗转南渡镇永丰村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松林道出了他以优质优价、产销融合的高效门道:依托扬州大学和省农科院专家的实用技术,他种植的1600亩优质稻与知名粮企签约,这种订单式经营,粮价格高于市场价10%。今年,合作社又与浙江农夫山泉公司等大企业签订3万亩优质稻订单,粮价高于市场价的15%,由此带动周边村民每亩粮增收180元左右,经估算,今年可助农增收达550万元。
王松林并没因此沾沾自喜,在他眼里,当地的长青粮油作物专业合作社更胜一筹。据介绍,该社每年粮食订单尽管只有1.3万余亩,但依托“溧之香”系列品牌和“互联网+大米”的电商直通车,成了我市最早线上线下营销粮食的企业。
主种粮食,配种蔬菜,则显示了优鲜到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成链、增值增效的不凡创意。采用统一商标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批零价和统一配送的一条龙服务方式,该公司成功将基地的优质大米、绿色蔬菜每天配送到学校、单位食堂,为5万多人提供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服务。公司还在城区开设了平价直销店,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直营超市”融合发展的产业链。
走进戴埠镇格格粮食家庭农场,记者了解到,场主潘叶飞和王颖是一对大学生夫妻。据介绍,2011年,夫妻俩放弃城市高薪收入,回到家乡利用群山环抱的梯田和优质水库,开发种植有机稻米,一举将高品质粮食转化为高效益的收入。潘叶飞说,依托互联网与物流,农场的客户发展到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创造了“米以亩卖”的佳话。同时,通过开发米酒和发芽炒米粉等产品,形成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既实现了原粮增值增效,还减轻了粮食压库和不耐储存的压力。
几个点的采访让记者感到,在粮食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我市粮所探索的融合发展途径和经验,值得广大农户借鉴。来源:溧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