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 2775阅读
  • 2回复

[众观天下]中国家谱发展简史[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869
金币
25066
威望
3500
贡献值
14439
银元
10939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4:58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FV;5M:I  
                               中国家谱发展简史 a\w | tf  
1、春运:宗族传统凝聚的乡愁 bM-Rj1#Lo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迁徙的社会,人类历史从来都是一部迁徙史,今天更是一个大迁徙的时代。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更是中国大地上最壮观的迁徙运动。背后,是什么精神力量在主导这场迁徙呢?宗族。3000年前,西周王朝建立了成熟宗法制,基本就是夏以来“家天下”的完善版本。西周时,统治天下的家族是“姬”。经过数百年的渗透,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哪怕是西汉农民起义,要找一个西汉皇室后裔来做代言人。 {Jc!T:vJ  
  一部中国王朝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史:一个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它的统治家族就不会改姓。社会组织方面,宗法制带来的效果就是“家国同构”。如梁启超所言: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 周代宗法之制 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出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h~@+M5r,  
  由汉到唐,崇尚门阀谱系,是宗法制的衍生品。北宋出台“百家姓”、南宋兴起修纂家谱,成为中国人维系家族、维系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对祖先的追寻和崇敬,使中国人始终有着强烈的“寻根情结”。即使走得再远,即使离国万里,人们依然心念故土。春节期间的归乡运动,正是这种情结的最直接体现。家国同构形成的宗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基因——这是促使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历代生生不息、安土重迁的信仰。 GP$ Y4*y/  
>N J$ac  
    山西:北方聚族而居的“大院” 绘图 -王其钧《中国民居》 < &2,G5XA  
      北京:北方聚族而居的“四合院” 绘图 -王其钧《中国民居》 o0L#39`' g  
    安徽:聚族而居的徽商“大院” 绘图- 王其钧《中国民居》 * 2%e.d3"M  
      广东:聚族而居的客家围龙屋 绘图- 王其钧《中国民居》 xN kY'4%  
      福建:南方聚族而居的“五凤楼” 绘图 - 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DE ws+y-*  
       福建:南方聚族而居圆形土楼(供图-黄汉民)   )'~FDw\6  
  没错,国内春运、海外寻根的热潮,都源自宗族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被物化,并形成传统信仰呢?于是,一种叫家谱的东西,应运而生。 Anv8)J!9u  
MDP MOA  
2、家谱:凝聚乡愁的文本秘籍 DO1{r/Ib.{  
   如何保证宗族力量的绵延不绝呢?载体就是家谱,也叫族谱、宗谱。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下记录家史的载体——家谱。 nS4S[|w"  
E2IVR]C2^  
   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国史—方志—家谱,构成了宗法社会的中国特色史料体系。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家谱所载,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包括家族来源、迁徙轨迹,以及该族开枝散叶、生息繁衍史,以及因其而衍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百科。用通俗的话说,家谱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家族从哪里来?又曾到哪里去?这个家族搞过哪些荣耀的事情?这些内容,最终凝聚为一个家族的共同纽带和信仰——用当下最流行的话,那就是乡愁的载体。如今,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迁徙最频繁的时代,多数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是乡愁的力量,让春运如约而至。谁是乡愁的最重要书写者?家谱。家谱就是书写、储存家族记忆的芯片。家族祭祀、游子寻根、生儿育女——最重要的参考指南都是家谱。 m #QI*R XP  
   我国人民修谱,最早始于何时?最早家谱是神马模样呢?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不过,东晋时期,家谱修撰不仅成为传统,而且还出了专门研究家谱的人才,主要出在贾、王两大家族,以至于后世常常把家谱学称为“贾王之学”。王家是家谱标准的制定者。晋代谱学大家王俭、王僧孺的谱学著作到了隋唐盛世,被奉为天下人修谱的蓝本。到了今天,王氏是留存家谱种类最多的姓氏之一。 O| ]Ped9  
   家谱虽说是“家史”,不是国史,但最早也很可能是官修为主——因为其最早的功能是作为公开的炫耀家族地位的依据。今天留存的多数家谱为私修,年代多为宋代之后。宋代,正是家谱发展的分水岭:家谱的功能彻底从“门第”的象征依据,变成了世系的记录载体。从此,私家修谱风气越来越盛。宋代史书《宋史》明确提到了“家谱”:“司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xW =$j|  
Jf$wBPg  
  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一起共同建造了中国历史大厦的基础。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出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jVIpbG4 4  
3、哪里收藏家谱最多?上海、台湾、北京 ~S6{VK.  
   跟公开的国家史书、地方志书不同,书写家族历史的家谱,因为多是家族私修,非公开出版物,所以它们多数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到了当代,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的努力,让梁启超的那个"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的愿望逐渐变为现实:以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收藏机构,收集大量散落民间的家谱,总量超过6万种。历时近10年完成编纂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总数达52401种、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家谱目录著作。据该书统计,608个姓氏家谱中,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比流传最广的《百家姓》收录姓氏多了168个,其中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姓氏。少数民族修谱,是受汉族影响,系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据谱牒学专家王鹤鸣先生讲述,中国家谱目录的征集,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及公私收藏者的踊跃支持。根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数据,我们制作了这张目前查明的中国存世家谱的收藏地分布图。 B6\VxSX4{  
ntV >m*^  
   中国存世家谱收藏地分布图 数据:《中国家谱总目》 ;l()3;  
   上海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及竞争情报服务机构之一,家谱收藏是该馆的特色内容,其家谱收藏量超过16000种,其次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地区分布上,上海是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区,共18000种;其次是台湾和北京地区,分别为10234种和8102种。上海、北京加起来2400多种,几乎占存世家谱的一半以上。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平实大家很少会想到:这两个吸纳人口最多的都市,不仅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更是中国人的寻根秘籍——家谱收藏大本营。除了北京和上海,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以及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机构也是家谱收藏重镇。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家谱哪家最多呢?夺冠的是老陈家(人口第五大姓),其次是老王家(人口第二大姓。注意:这里说的是家谱存量,与人口排名不尽一致哦。  uN 62>  
4、地理分布:存世家谱为何“南多北少”? E+zn\v  
   通过数据和地图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家族所修家谱数量远超过北方。据国家图书馆方志馆副研究馆员郝瑞平先生介绍,国图曾对清代乾隆以前修纂的60多种各地家谱进行整理,家谱源地几乎全在南方,其中13种来自浙江。近年来出现的重修家谱热潮中,也以江浙、湖南等地为盛。 RHVv}N0  
e9_+$Oo  
   那么,家谱为何出现“南多北少”的现象?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顾燕分析说:其一,环境因素。近代以前,南方环境平和安定,为家谱编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北方战乱和人口迁移较为频繁,不利于家谱保存。其二,经济因素。现存家谱多为宋代以后所修,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家谱编纂奠定了经济基础。郝瑞平先生告诉我,他工作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10余人次,有很多人来此查阅资料,为自己家族修谱做参考。这些前来查看家谱的读者也多是南方人,在他的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北方读者到这里查阅家谱了。郝先生认为,南方家族在人口传承上更为连续,家谱留存不仅数量多,版本质量、完整程度也远胜于北方家谱。以存世家谱最多的王、陈两大家族为例,就其家谱涉及的地域而言,南方地区的家谱种类、数量,远多于北方。 MF}Lv1/[-J  
6 W;k IoB  
  王、陈家谱来源分布地图 (数据源自《中国家谱总目》) lM*O+k  
   根据《中国家谱总目》,所有存世家谱中,现存最早的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1100多年。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是孔氏家谱。1937年由孔德成等纂修的《孔子家谱》,足足有154册之多。 |vz;bJG  
Mqp68%  
        上海图书馆藏《上海葛氏家谱》 v s|6w w  
  接下来,我们从皇家玉蝶、名人宗谱、少数民族家谱、日韩家谱等方面,来宏领略一下中国家谱的风景。 MPn>&28"|K  
Rk%M~D*-  
皇家玉牒:书写宫廷生活的秘史。玉牒,是对皇帝家族家谱的特称。 ?w/ nZQWi  
  2009年上海图书馆曾展示一件极为罕见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这部皇室家谱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 ZV^e  
        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封面   L0b] ^_ tI  
   宋史专家王瑞来先生曾指出,除参与修纂的人之外, 多数人对玉牒状况不甚了解。正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五)所说:“本朝国书严奉宝藏, 未有如玉牒者也。”宋代文献中有关玉牒的记载并不多见,将保存下来的玉牒称为“秘籍”毫不为过。与宋代相比,清代玉牒记载内容更翔实、修饰装帧更华丽。清代玉牒现存1100余册,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2009年,当时还是报社记者的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幸目睹这部《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清内府钞本,修于1814年),记载康熙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支下,从允字辈至载字辈六世的世系。爱新觉罗·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宠爱,屡立战功,驻军西北;雍正即位后,被削爵禁锢;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谥号曰“勤”。 QV$dKjMS  
H$amt^|zQ4  
   清代《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 !h>$bm  
  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200多年间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此外,这套玉牒还留下了当时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数据。 TSSt@xQ+  
R"gm]SQ/  
  名人宗谱:十分接地气的百科全书 /'6[*]IZP  
  《孔子世家谱》被称为“天下第一谱”。在有关孔子的谱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等于1937纂修的铅印本《孔子世家谱》最为完整。根据这个族谱可知,孔子裔孙多次出现单传情况,自孔子而下就连续七世子孙单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渐增多。 X#,[2&17Fh  
:s '"u]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孔尚任修纂《孔子世家谱》 ddDJXk)!0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我看到过一本更为稀有的孔子家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谱》。该谱文字为朱红色活字印刷,异常精美。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收藏过该谱,在第一卷开头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启超阴文方印。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负责人说,戏剧家孔尚任既是谱中人物,又是家谱编辑者,此谱又曾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谱中的珍品。 y=xe<#L  
        上海图书馆所藏《孔子世家谱》 [; ?{BB  
  关于李鸿章的事迹,我们多从史书和教科书中获得。而李国松纂修的《合肥李氏宗谱》则记述了李鸿章不为人知的一些轶事。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订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第二年6月13日,李赴德国访问,在德国医生的建议下,李前往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检查伤口。当他亲眼看到X光片上显现出子弹以何种姿势嵌入其头骨时(李遇刺后因手术风险高而没有取出子弹),李鸿章对此大感兴趣,并为这种技术取名“照骨术”。 #0^3Wm`X;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合肥李氏宗谱》 (李鸿章家谱) \BaN5+ B6  
  根据家谱可知,李鸿章是中国较早接受X光手术的人。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学者顾燕女士介绍,《合肥李氏宗谱》内名人翰墨众多,书法家谭泽闿题写书名,叙世系自慎所起,无牵强附会现象,诗赋文章已收入专集,也不重复抄录。文字详赡,事可征信,多涉晚清重大史事。 G@EjWZQ  
r/sRXM:3cZ  
        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文氏族谱续集》 /%9p9$kFot  
  国家图书馆方志馆珍藏着一套6本线装小册子,封面印有“越城周氏支谱”,这套家谱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跟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有关。从泛黄的封面上可以看到,这套家谱编号为20,清代周以均撰、周锡嘉编订,清光绪三年(1877年)宁寿堂木活字本。由于该谱修于鲁迅出生前,故谱中仅载有鲁迅、周作人的父亲周凤仪。该家谱当时仅印20部,由周氏子孙收藏,分礼、乐、射、御、书、数6集,述周氏渊源、世系、世表、家传等,考据精当,史料可靠。该家谱书套上有周作人“越城周氏支谱,14世作人谨藏,民国廿七年壬月六日题签”。书中“樟寿”“树人”(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为其弟周作人手写添加。据悉,《越城周氏支谱》目前共发现3部,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XFck  
h) PB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越城周氏支谱》封面 (鲁迅、周作人家谱) S\g7wXH  
   跟名人有关的存世家谱还有文征明家谱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二拍”作者凌濛初家谱湖州《凌氏宗谱》、实业家张謇家谱《南通张氏常乐支谱》、建筑学家贝聿铭家谱《吴中贝氏家谱》等等。这些家谱载有名人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生平资料,可以弥补正史、方志等官修史料的不足,重叠之处则可互相印证或进行比较研究。 MVP)rugU  
X]MM7hMuR  
   一本《北岭徐氏宗谱》,不经意间改写了中国人参加首届世博会的情景。据这本刻印于1884年的宗谱记载,1851年伦敦世博会,主办方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但清政府置之不理,主办方请人说服中国商家参加。最终,丝绸商人徐瑞珩(字德琼)代表中国前往。作为上海开埠后首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瑞珩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 t0H=NUP8  
谱中两篇小文《徐君德琼行状》和《荣村(徐瑞珩号)公得奖感言》记载徐瑞珩和“荣记湖丝”获得奖项的过程。该谱记述:“咸丰纪元,英国开百年大会……君独寄七里湖丝十二包,往陈于会。既而较论久之,竟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人无异词。英国主亲临观之,喜甚,奖君金银牌各一,手谕、画幅一帧。”1852年伦敦皇家协会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印证此事:“在中国部分,上海荣记丝绸的展品表明,当地农村蚕种的改良促进了丝绸质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评奖团授予奖牌。”这段记载,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在时间上提前了16年。此前,中国申办世博会材料认定,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王滔,他亲历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 )^S^s >3  
  多数家谱以文字为主,部分讲究的家谱则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即像谱。由清代严信厚画辑的浙江慈溪《严氏像谱》,专门记载了诰制、碑拓及作者严信厚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画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评价说:“多数家谱以文字记录为主,这种图谱较为罕见,而《严氏像谱》所绘人物衣着华贵、仪态雍容、色彩艳丽、线条隽美,堪称像谱中的佳作。 ”
AJlIA[Kt:  
         浙江慈溪《严氏像谱》   /{ MH'  
  还有一套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木氏家谱》(内文又名《木氏宦谱》),记载的是大名鼎鼎的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家族,这本图文并茂的家谱出自民国早期,图像刻画精美、文字书写流畅。 zMzf=~  
p] |ME  
少数民族家谱:多元一体、民族融合的见证 ":#x\;  
7TPLVa=hO  
   上海图书馆陈建华先生,主持了一个重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中国55 个少数民族中,有42个民族有文字家谱,数量达6700 多种。按照王鹤鸣先生的评价,这些家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最生动、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福州蒙古族萨氏家谱》记载,福州萨氏的先世为西域色目人答失蛮氏。始祖思兰不花( 萨拉布哈) 、阿鲁赤( 傲位齐) 父子以军功起家。元英宗时,阿鲁赤奉命镇守大同路至代州一带,始居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并被朝廷赐“萨”姓,后世称为雁门萨氏 ,tF" 4|#  
  萨都剌是阿鲁赤长子,后起汉名天赐,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其于至元二年( 1336 年) 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因此定居福建。萨都剌二弟野芝,字天与,曾任江西建昌路总管。野芝子仲礼,字守仁,元统元年( 1333 年) 进士,任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从此卜居福州,是为雁门萨氏入闽始祖。 N|d.!Q;V.y  
LY!3u0PnlT  
  元代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族源而言,雁门萨氏是色目人,但其先祖以军功起家,享受蒙古人的待遇。因此,福州萨氏后裔均称自己为蒙古族人。清初,这支蒙古萨氏逐渐发展为八闽大地的望族。根据家谱描述,受到汉族科举影响,其族登上科举榜的人数有50 余人。受汉族家谱文化的影响,福州萨氏自明清至民国先后八次续修家谱。其中,《雁门萨氏族谱》详细记述了雁门入闽萨氏的族源、世系、迁移、人口分布、名人事迹,生动反映了蒙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zGd*Q5l  
  清道光三年( 1823 年) 本《雁门萨氏族谱》卷4《露萧公行述》记载::雁门萨氏入闽第二代萨琦,“治家一遵紫*家训”,“悉革先世色目旧习……至今闽中称礼族焉。”进入福建一个多世纪后,这支蒙古族后裔,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族的耕读文化。 JvJ!\6Q@  
T>Rf?%o  
  乾隆时期,一支迁驻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官兵,组成了锡伯营。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在史书中文字记载不多,但幸好,他们世代保持了编修家谱的传统。察布查尔锡伯族《八牛录果尔吉氏宗谱》记载了他们的民族大迁徙:“乾隆二十九年,由盛京所属复州正蓝旗苏尔格纳牛录移驻伊犁。留居盛京的始祖: 阿达顺、果诺霍图。移驻伊犁的高祖: 佐领阿哈里,披甲多霍。”《八牛录富察氏宗谱》记载:“原系盛京所属金州正红旗吉灵阿牛录人,乾隆二十九年移驻伊犁。留居东北的始祖披甲恩杜里。移驻伊犁的高祖色尔吉纳。”这些记载,让锡伯族子孙能够清清楚楚地追溯:我祖来自哪里?何时迁徙至此?我族其他同胞身在何处?  Ox*T:5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木氏总谱》(又名《木氏宦谱》)封面 k>;r9^D  
  元代以来,中央王朝在丽江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明朝初期,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于次年“率众归顺”,被赐以木姓。这就是著名的木氏土司。 t>GLZzO  
%802H%+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木氏总谱》(又名《木氏宦谱》)扉页 YZ:'8<  
  木氏土司有以汉文《木氏宦谱》三种存世。笔者手头的电子版《宦谱》,成书于晚清民国,属于“画谱”。根据此谱,木氏“第一代肇基始祖”是一位穿红色袈裟,貌似剌嘛的人,题名“蒙古爷爷”。称他在北宋宋徽宗时期乘一香木顺金沙江东下,到丽江白沙上岸,五个木氏支系的村民共推其为首领。 |DPpp/  
Ldj^O9p(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木氏总谱》(又名《木氏宦谱》)内页图像 PSq tZN  
  宗谱中,纳西木氏始祖的时间、地点、身份、形象俱全,透露了纳西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信息。过去一般认为,纳西族先民不与西南地区的藏族、白族等民族先民有着密切的的兄弟关系渊源。通过家谱记载,纳西族甚至于蒙古族有着重要的往来和融合关系。 lPQ Ut!xI  
\]#;!6ge  
  我国的朝鲜族先祖,是300多年前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等地的。姜运球、梁承武1929 年编撰《间珲万姓大同谱》,介绍了532个中国东北朝鲜族家庭谱系、原在朝鲜半岛的居住地、迁入东北时间及住处、户主简况、家庭成员妻子以及子女简况等等。迁入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家庭,接受汉字教育,信仰儒家文化。少数民族家谱的重要代表还有回族的《张氏合族支派家谱》、《六箴堂张氏家谱》(明建文壬午年创修)、广西《白氏族谱》、云南《滕冲明·朱姓族谱》、河北《脱氏谱书》等。 _B7?C:8Q-  
5、深受中国影响的日韩家谱 YSz$` 7i  
  家谱文化还影响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上海图书馆曾对为展出一部日本原版家谱,它就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这部日本家谱记录了“大藏朝臣原田家”1000多年的历史,通过家谱追溯,其祖先竟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谱中叙述了其祖先缘何东渡日本,以及在日本繁衍生息的历史。据记载,原田家族的始祖为中国汉高祖刘邦,传至东汉献帝玄孙阿知王,率2040人东渡日本奈良县高市郡桧前村。谱内载有先祖小传、画像、世系、家宝、祠田等。 \v P2B  
q MdtJ(gq  
    日本家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画像 xVz -_z  
  不过,中国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刘阿知的明确记载。据《后汉书》,汉献帝刘协娶皇后伏氏、曹氏,见于记载的皇子有7个。其中曹皇后所生刘冯、刘熙、刘懿、刘邈、刘敦,东汉灭亡后又一同被贬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两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所害。退位之后,刘协被奉为山阳公。三国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刘协病死。刘协子刘冯早卒,刘康嗣袭为山阳公,死于晋太康六年。 ="w8U'  
WlRZ|.  
   而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均是汉献帝玄孙。刘阿知于公元289年五月初一,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离开汉土,历经艰难东渡,于应神天皇年间到达倭国。按照家谱所说,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93代,至今仍按照传统礼节对刘氏远祖定期祭祀。这一家谱所载,中国正史中没有文字印证,其真伪尚需方家给出高见。不过可以肯定都是,中国的修谱传统,深刻影响了邻国。 V<NsmC=g  
iLd"tn'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孔府文物档案馆收藏 1915年《居住朝鲜孔氏族人世系草稿》 <_{4-Q>S3#  
  另一份国外家谱——《南阳李氏族谱》,为朝鲜人李兢于朝鲜哲宗八年(1857年)所修。该谱记载,一世祖李顺大,生在我国明代中前期,世居湖南宾城南阳县(后改属兴阳县)。近世后裔多以武功食禄加爵,十世之后,很多人从事医学与翻译。此谱以铜活字印刷,纂修体例模仿中国家谱,谱中纪年也用中国年号。 ~v(M6dz~vk  
3g#=sd!0O@  
  家谱记载:既有“靠谱”,也有“不靠谱”对于家谱的正面价值,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谱牒专家王鹤鸣将其概括为文物价值、资料价值、教化功能、寻根价值。不过,家谱的弊端和局限性不容忽视:家谱中的“攀附”“杜撰”现象。王鹤鸣先生指出,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先祖。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大部分系假托。复旦大学注明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先生指出,历史上部分家族的确有过迁移,但很多家族把他们祖先的迁移史附会于著名的移民运动,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具体的迁移时间、地点不一定正确。家谱中的“扬善隐恶”。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对此,葛剑雄说,必须看到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夸大溢美,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谱记载,是很做到难客观公正的。 2\CkX  
8j+:s\  
\ [^) WQ  
0CVsDVA  
\%?8jQ'tX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6 条评分 金币 +6
韩菁 金币 +1 2019-11-25 - 来自溧阳论坛APP
陈庆芳 金币 +1 2019-11-25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天目深瞳 金币 +1 2019-11-25 - 来自溧阳论坛APP
洮湖之舟 金币 +1 2019-11-25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夸父逐日 金币 +1 2019-11-25 -
刘乐军 金币 +1 2019-11-25 - 来自溧阳论坛APP
(post by :2019-11-25 14:58:18)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8301
金币
16290
威望
265
贡献值
8822
银元
8557
注册时间2014-05-20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9-11-25 15:41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现在的续谱,很多是“断头谱”。 B-ri}PA  
  • 建行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13299
金币
20384
威望
32
贡献值
13672
银元
13640
注册时间2017-01-07
板凳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9-11-25 17:09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劫后余生,宗谱家谱总算还有一点点余下的火星。 leb^,1/D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