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们一看到帖文标题,就知道说的是出生于江苏溧阳南渡强埠雀杆村的陈名夏。假如你在网络搜寻这位溧阳人的资料,嚯嚯,简直是铺天盖地,各种评价都有。我不禁暗暗思忖,这位作古化作尘埃已经365年雀杆村的“石云居士”,竟然没有被人们忘怀,还时不时地被人提起,这不得不证明这位溧阳人在明清两大朝代更迭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那么,这位从雀杆村走出去的探花在明末清初任朝廷尚书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到底干了些什么,这就不是我们去研究和述说的事了,何况有人说了:“明朝探花做汉奸,先叛崇祯帝后叛李自成再叛南明,降清后被处死 ”。显然,作为家乡人,我是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样的声音,但我今天爬上《溧阳论坛》来发帖,是来与南渡镇镇政府商榷的,商榷的中心议题是:当年这位溧阳籍尚书大学士的遗址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由于这位尚书大学士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过去和现代的专家和学者研究他的人很多,赞他是历史人物也好,讲他是历史汉奸也好,说他是历史才子也罢,众说纷纭,但说到天边,都离不开他是溧阳强埠雀杆村人的历史。我在当年《溧阳时空》的一篇文章《追寻陈名夏》中看到:“陈名夏(1601-1654),字百史、伯史,号石云居士,别号芝山。生于江苏溧阳南渡强埠雀杆村,自幼家贫。其父为了方便陈名夏就学,将其送到上沛龙糠庵附近的姑母家中暂住,陈名夏便在庵中书馆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清代人物传稿》用这样一段话概刮陈名夏的求学经历:“少贫,好学,有大志,喜交游。”从中可以看出,出生于强埠雀杆村的陈名夏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自小就是非常聪明、有大志、喜交际,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那天,我们溧阳论坛的一些网友和对历史及古村落感兴趣的热心人士来到了陈名夏的出生地雀杆村,村上的老人带我们看了村上的许多地方,并讲了当年风水先生“陈家三年必出人”、“雀杆村的来源”等故事,更谈到了南渡镇政府准备筹建陈名夏遗址或纪念场馆的打算。在场的雀杆村村民与众网友大家都一致认为,在古村落雀杆村筹建陈名夏的纪念场地或类似的建筑,这是提升家乡历史文化、突出古村落保护、建设美丽田园乡村的一大举措,深得人心。因为也只有把陈名夏的纪念遗址建造在他出生地雀杆村,才能符合历史的事实,符合家族的心愿,符合村民的愿望。
尚书大学士陈名夏(画像)
今日之雀杆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