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博物馆获悉,此前曾有一位胡姓市民来到博物馆,替自己的父亲捐赠了一幅传家宝祭祖画像,希望通过画像研究溧阳胡氏家谱文化。近日,记者联系上了该画像的捐赠人胡剑卿,听他讲述了画像及胡氏家谱文化的故事。
“我是代父捐赠的这幅画像,父亲年事已高,已经88岁,我自己不善保管,把老祖宗的画像送去博物馆,也算了了我们父子多年的心愿。”当天上午,记者在胡剑卿的家中见到他和父亲时,他边照顾父亲起居边感叹道。
打理好父亲,胡剑卿邀请记者坐下,聊起了这幅画像。画像距今超过100年,画像上画的应该是他父亲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就是溧阳人常说的太公和太婆,时处晚清。这张画像,他父亲默默保存了一个甲子。“我今年54岁了,是燕山中学一位普通的英语老师,平时也喜欢习书练字,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幅画像只在我小时候祭祖时拿出来供奉过,后来因为年代太久,怕对画像造成伤害,一直被父亲密封在特制的竹筒里面。”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年事已高,越来越放心不下这幅画像,曾说过如果这件东西出现闪失,将愧对自己的祖宗。为将老祖宗的画像交到放心的地方,胡剑卿联系上了市博物馆。
随后记者与胡剑卿一起来到市博物馆,见到了这幅画像。画像长175cm,宽92cm,展开后,胡剑卿惊叹地说:“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这幅画像这么长,内容如此丰富。”
画像被装裱在早已泛黄、满是虫洞的宣纸上,两位主人公端坐在太师椅上,身着蓝色长袍,案几上摆放着贡果,小腹略微凸起,细眼有神,男主人公几缕胡须缀现在圆润的下巴上,神态安然自如,下面还有儿女、仆人端茶倒水。“身着清代服饰,有人伺候且主人公指甲未曾修剪,从画像上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大户富贵人家。”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曹昕运告诉记者,这幅画像对溧阳胡氏家族的历史演变、变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该馆已联系有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对画像进行修复,并邀请文史专家进一步挖掘画像的研究价值。
此次捐赠中,胡剑卿除了捐赠这幅画像,还捐赠了自书的家风家训。他表示,作为溧阳市民,他书写的家训力求与溧阳精神契合。家运之兴旺在于和睦、孝道、勤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延续,如今儿子已经是南大博士在读,因此他非常重视家风建设,用家训对儿子立身处世、持家治业进行引导和教诲,希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能起到良好作用。来源:溧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