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人有句老话,叫“学好一世,学坏三天”,拿官墩村来说,也是如此。想当年官墩村的谢鼎新在明朝熹宗天启年间中了举人后,又在崇祯七年中了进士,后又在绍兴、宁晋当知县,不久又升迁浙江掌一省刑狱的提刑按察使司,官至正五品,毫无疑问,这位官墩村出生的农家孩子是位品学兼优高风亮节的清正官员,皇上授予的龙凤谱、圣旨匾、忠孝祠实属其业绩之丰硕。而他的儿子谢球更是如此,正直、豪爽、性情不羁,成为后代人学习的楷模,故保持了官墩几百年安宁的环境和旺盛的香火。 E9PD1ADR 按理说,像溧阳许许多多的历史名村、星罗棋布的古老村落也用不着我这样一位“地不平”、其文化程度低劣的文革中学生来“蛮缠”。据说溧阳境内研究文学历史的学者和专业人士不计其数,让他们来调查研究溧阳西北边陲消失53年的古村落应该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虽然我十年来写了近280多万字的帖文,但大多数乃属低廉的垃圾文,被人嗤之以鼻应在情理之中,但我终于在蹒跚学步中完成了我的使命。这不,今天官墩村的后裔给我送来了几本线装书,显然他把我当成大文豪了。他们说,当年的李白曾经多次来我们官墩村,而且写下了并不被人所知的诗篇:“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遥秋城,白露乖珠滴秋月。月下长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元晖。”李白这首诗竟然出现在官墩村谢家家谱里,此套家谱一直被谢家后人所珍藏。当年李白来溧阳为何到官墩村来,这不得不提到官墩村的一个重要人物谢元晖。据这本家谱记载,谢元晖曾经担任过安徽省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与李白是世交。而李白当年来溧阳的官墩村就是来寻找好友谢元晖,从而情感之下写下了千古绝唱《追忆元晖公》(见图一)。 看着这祖传的谢家家谱,听着谢家后人的讲述,我顿时惊讶得眼珠子几乎要蹦了出了,感觉头上的头发丝根根竖了起来,蠕动而张开的大嘴终于吐出了:“还有这样的事?你们官墩村的谢家可是要给小溧阳施放卫星的节奏呀!”因为在我知道的一点皮毛历史知识里,只知道李白来过溧阳三次,从来不知道当年他不仅来了溧阳而且还来到了官墩村,更不知道这个官墩村历史上除出了谢鼎新的五品官以外,还出了谢元晖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听了官墩后人说的故事,我除了惊讶还是惊讶。假如说上述故事是不着边际的野史,那么,这些野史故事怎么会出现在清光绪年间官墩村重修的《谢氏宗谱》里呢。(见图二)
李白自五十三岁——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起,至六十二岁——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近十年期间,曾七次到距溧阳不远的宣城漫游山水,登临桥亭,赋诗抒怀,源自他的一位在宣城郡任长史的从弟李昭,来信邀李白来宣城,这和他来溧阳情况大致相同,当时,李白的族弟在溧阳任县尉,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的他,深深被溧阳、宣城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吸引,尤其溧阳位于宣城和扬州之间,是一个青山绿水、景色秀丽的好地方,其结果他不但抒发了他内心的激情,而且留下了许多触景生情的名篇。但犯疑的是他来溧阳游玩时专程来到过官墩?我反复查找,除手上这套官墩《谢氏宗谱》外,老祖宗却没有留下这方面的一粒字和半张纸片。
关于《谢氏宗谱》中提到的谢元晖,以及李白的《追忆元晖公》的诗篇,官墩谢氏的后代们说的活灵活现。当然,我也情不自禁陶醉其中。李白是诗仙不假,谢元晖是诗人这也是事实,但说谢元晖是溧阳官墩人士,感觉这不好说,因为我手上没有这方面的史料。但面对官墩的这些存在的野史,面对《谢氏宗谱》里表述的官墩村人谢元晖的故事,感觉一头雾水。看来官墩村的这些野史还是需要我们的历史专家去研究、去考证、去挖掘。
JReJlDu E'F87P ^>
H mVpxD+ (&-!l2
vI+X9C? 图一:官墩《谢氏宗谱》李白诗《追忆元晖公》 '&Tq/;Ml Q`[J3-Q*{
Iq:
G9M 图二:官墩《谢氏宗谱》光绪重修本 iig@$
i# ($^=f }+ TWo.c _l
相关链接: vS+E`[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一) tJZ3P@ L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二) g7<u eF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三) 9i/VvW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四) _J33u3v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五) g.eMGwonTJ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六) qZ DP-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八) dp#'~[ j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九) Lsz)\yIPj 竹箦桥畔永远的官墩村(十) J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