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书稿,发现自己一半生活在现实,一半生活在过去。我时常在现实中回忆过去,在回忆中思考现实。于无声处听过去,于有声处看现实。过去与现实时而平行、时而交汇、时而重叠,演绎了我多姿多彩的人生,所以我把这本散文集命名为《足音》。
说起我的写作生涯,真正是从2016年9月开始。在这之前,我纯粹是个教书匠,一心钻研《中考满分作文》,一心寻求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工作二十余年,陪同学生写了二十余年的下水文。
在整理书稿时,我发现文档中还保存两三百篇下水文。我一篇篇浏览,一篇篇就地处决,后来手发抖了,不忍再杀戮了。因为这些文章,虽然长相难看,智商低下,但都是我一年一年生下的“宝宝”。我在“温情之音”“现实之音”“心灵之音”三章里,保存了一两篇,相信读者会看到它们稚嫩的面孔。
《足音》这本散文集属于早产儿,因为电脑坏,硬盘损,文件丢,急救之中,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匆匆生下了她。不是瓜熟蒂落,婴儿先天不足自不待言,希望大家包涵并多提宝贵意见。
我之所以有勇气把这个未达月的孩子生下,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我三年来写作的一次小小总结,二是我要把它作为自己写作的第一个台阶。出这本书,不是证明我散文水平有多高,恰恰说明我的文学底蕴有多浅。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今生要学的知识实在太多太多。
聆听“足音”,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过去。回顾所走过的路程,觉得自己真是幸运。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江南水乡,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一条条河,一方方地,近处有桥,远处有峰。这使我童年生活过得七彩斑斓,且充满诗情画意。云起,盼仙女下凡携我去;雾罩,惮妖魔鬼怪林中藏;水涌,望龙王邀我做嘉宾……空旷的田野上,常见一个孤独的影,傻傻地对着天空大喊,对着大地低语,那就是我。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滋养我内敛敏感的性格,赠给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我庆幸自己在二十四岁前,父母给我一个幸福完整的家。
妈妈的善良宽厚,让我学会怎样律己;爸爸的坚韧好强,让我学会怎样做事;姐姐的无私体贴,让我学会怎样待人。在母亡父疴家境极其贫困的情况下,姐姐勇敢挑起家庭重担,毅然供我上完大学。因为有一个幸福的家,我成了上帝的宠儿。
我庆幸自己一生都遇好人。
高中时,老师几次登门家访,打消我辍学的念头,让我有幸成为现在的自己;同学生活上的关怀,让我在困顿窘迫的日子里,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工作上,新老同事真诚友好的帮助,让我学会冷静恰当地处理各种教学现象。他们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灯,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恶劣天气,只要我努力向前,就看到一丝光明。
生命中所遇的好人,我数不胜数,也无以为报。我能做的就是,站好三尺讲台,安心授课,把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闲时能拿起手上的笔,抒写人间情,歌颂真善美,让爱流淌笔端,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促使成长的“组织”。进入作协以来,感谢陈芳梅主席给予我无数次学习机会。书评会,让我读到了作家陈云秋的童书和周玉凤的散文。听赵本夫讲小说,让我零距离向大家学习。采风,让我结识溧阳许多知名作家,感受到他们儒雅的举止和进取的精神。可以说,每一次活动,每一篇习作,都成为我一次历练、一次提升。
我庆幸自己在这三年里遇到一批亦师亦友的作家,让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更好的自己。
遇见葛安荣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最近写什么呢?我在关注你哟!”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蕴含着葛老师对我这个写作“新人”的期望。事实上,我写作上能取得一丝一毫的进步,都离不开葛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他太忙了,每年在省刊上发表很多小说,但只要我开口向他请教,他总会挤出时间帮我看稿,并留下一两点宝贵意见。他太善良,不忍心拒绝一个写作“后辈”的请求,他真心希望像我这样的“新人”能尽快成长。
遇见姚爱娟老师,是我的幸运。“赶快不能再写下水文了,你得写自己的文章,否则文章就被你写死了。”这是她对我直言不讳的忠告,她的话如黄钟大吕警醒了我。从此,我开始写生活、写自己。回想起来,她好像是上帝派来拯救我写作的老师。
遇见黄郁老师,是我的幸运。“相信自己,慢慢来,别急。”每当我写作遭遇挫折准备放弃时,黄郁老师就站出来安慰我鼓励我。她为人善良,待我竭尽诚心。在小说创作上,给我许多指导意见。因为有她,我才有勇气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在我心里,她美得像个天使。
遇见陈志舜老师,是我的幸运。“你的散文很有灵气哟”,这是陈志舜老师对我的鼓励。我把它放在心里,在我松懈时,常常用它督促自己。陈老师是位严师,他对我的指导,基本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他严格要求下,我的写作有了一些起色。
遇见天目湖诗社的诗友们,是我的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溧阳山水网上,我发现竟然有这么一个团体。诗人们每天把自己所写的诗词发在网上,由丁欣老师批阅,然后大家各抒己见,其学习氛围之浓之烈,我被深深吸引,体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欲望。那一年,我坚持每天阅读、每天动笔,每周至少写三篇随笔,然后把它们发在溧阳论坛文学栏目。在那儿,我幸运地遇到红灯花、诗语人生等文友,并得到他们热心指导。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文字。
特别感谢丁欣老师,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把我介绍给溧阳作协,使我有幸成为溧阳作协的一员。没有他的引荐,也许就没有我今天在文学上的进步。
还有许多老师,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如郭宏冰老师等,他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岂是一个“谢”字所能道尽。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对于我这样尴尬年纪的人,学习创作的大好时光已去,纵然每天与时间赛跑,已阻止不了太阳匆匆西沉的步伐,但“炳烛之明”总比摸黑前行要好得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如既往地阅读写作,以此感谢那些默默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朋友和亲人。
2019年8月25日写于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