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倒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百姓生活]正在逐渐消失的老事物之十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上)
  • 3574阅读
  • 17回复

[百姓生活]正在逐渐消失的老事物之十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上)[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223
精华
1
金币
1684
威望
49
贡献值
269
银元
235
注册时间2022-06-30
楼主   发表于: 2024-02-01 22:36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正在逐渐消失的老事物之十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上)
夯杵、土墙板、土墙──土墙厚厚护家院
5EFt0?G   
题记: Ca|egQv  
   她结实无比,是土与夯杵的激情碰撞;她就地取材,是力与自然的完美杰作。 z:>cQUYl  
    她廉洁简便,是土木时代最霸气的造墙技术;她冬暖夏凉,是农耕社会最温馨的避风港湾。 2aj1IBnz6/  
    她精致工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她低碳环保,是传统时代的遗唱!
wXKtQ#o}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是《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土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傅说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 hq 3n&/  
    古人建房造墙,墙壁除土墼垒砌以外,还有一种更古老的方法就是以上所涉及的“版筑”。 Nap[=[rv  
    “版筑”就是筑土墙,是指把两块长木板并排在一起,使木板中间的宽度等于墙体的厚度。接着,再在板外用木柱把两块木板夹住,并支撑固定好。然后,往两板之间填泥土,再用杵筑捣坚实。最后,待泥土凝固后,把木板、木柱拆除,使之成为墙。 =6u@ JpOl  
`}EnY@*h  
krUtOVI  
    古人建房,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用砖块,而就是以上述这种方法筑土成墙。据考古发现,版筑法在4000年前龙山文化的遗址就已出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时人们就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夯筑、夯土技术。
Vh^y6U<  
    就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盖房垒墙大多是用不起砖的。绝大多数农家建房做外墙就是用此“版筑”法。 /eI|m9ke  
    《汉书•英布传》:“项王伐齐,身负版筑。”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版,墙版也;筑,杵也。”因此,“版”的本义是指筑墙的木夹板,作用就是挡土。故此版又称“土墙板”、“土墙夹板”、“打墙板”。 G&ck98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述有:“版崇(高度)二尺,长六尺。”可见,古时土墙板就有了比较统一的尺寸。 *%Rmdyn  
.xN<<+|_v'  
X`.##S KC  
    “土墙板是用杉木做的,厚约二寸多,高一尺多、长约六尺。”年轻时,父亲曾亲自为自家起了两间土墙房。提起土墙板,父亲介绍说,“土墙板两头只有一头有挡板,另一头空着(开放式)的。” {y9G "  
    所以,筑土墙的板共有三块:两块夹板等长;端部挡板(堵头)长宽为一尺多的正方形木块(宽度同墙厚,高度同土墙夹板一样高)。两块土墙夹板之间用数根木棍夹持住:土墙夹板与一端端部挡板之间通过榫卯相连接,挡板横向两头各有上下两根榫头,穿插在墙板的榫眼里。挡板穿过土墙夹板的延伸外露部分用木条(称夹签)通过榫卯插销卡紧。 z&6_}{2,]  
4!IuTPmr  
./#YUIC  
    另一端,土墙板上方和下方横着各放一根木棍(上面的称箍头、下面的称轮棍),木条两头均有两榫眼。插销棍(夹棍)是方形的,竖着插在木条的榫眼里。这样,木条和插销形成一个四方形,把土墙板卡在内面。这一套装置我称之谓“夹套”。 h[W`P%xZ  
    由于,固定装置均是榫卯结构(有些地区也有用共字头型木架直接套在土墙夹板外)。所以,整个模具装置可活动拆卸、重复利用。 AELj"=RA  
    “这个样式老辈队里(以前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一直没变。”父亲对我说。看着这精致工巧的设计,我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 "+(|]q"W  
    这两块侧板和一块端板及固定木架相当于现在浇筑混泥土的模具。所以,这个版式就是现代混泥土模具的前身啊! *'>_X X  
    筑土墙之前先要安版。后来,版也作为动词,指安装土墙板模具。故而,版也进一步引申为版式的意思。 xDo0bR(  
    那“筑”又是什么意思呢? ev4[4T-( @  
    由前可知:筑通“杵”,本义是指木杵,一种捣土、夯土的工具。木杵是一段树干做的,一头粗一头细或中间稍细、两头粗的木棍。 GC')50T J  
    “版筑”俗称打土墙或打板子。为啥叫打?因为,在筑土墙的过程中,人必须手持这个木杵(有的地区叫搡棍)依次夯打两块木板之间的土,将土打得密实。 q&25,zWD  
    “我们这里用边杠来夯土的。边杠是用檀树或榆树做的,很硬、很重的。头子是长方(体)形的,手柄是圆的棍子。” X' `n>1z  
V|8'3=Z=  
UxGu1a  
(BEe^]f  
YvJFZ_faX  
    后来,“筑”也由木杵发展为石杵、铁杵。石杵、铁杵均呈丁字形。石杵是用一块圆形或方形的石头做底座,铁杵是一个倒立的馒头型铁块做底座。底座上面有凹槽,凹槽里面插一丁字形总长约七十公分的木棍作为手柄,便于双手把它提起,再砸在泥土上。 j'D%eQI,V  
版安好后,就开始向里边填土、夯土。因此,“筑”也进一步引申为了动词:填土、夯土。 WXy8 <?s  
    故而,“版筑”也可表示“用两版相夹,填泥其中,以杵捣实成墙”的意思。 ~* HQPp?v  
    所以,版筑法的主要工具通常是:两块侧板、一块挡板、两根夹签、一个箍头、一条轮棍、两根插销棍、两个夯杵(锤)。当然,还有挑挖泥土用的挑基头、挖撬等农具。 w"j>^#8  
    这些工具就是农人打土墙的全部用具了。旧时的农人就利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完全依靠人力筑起了一堵堵遮风挡雨的土墙。
|V a:*3u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土墙先要放线,挖根脚,接着,就要打牢地基。农人非常重视墙基工程。 'Aq^ z%|  
    “沿着墙线,挖一浅沟。沟深约十多公分,宽约50公分。” @G4Z  
    “条件好些的人家用石头垫在沟底下,做地基。”父亲回忆说,“我们的两间房地基没用石头。就用土填平,并用榔头把沟内泥土夯实。” Tn&_ >R  
    想想那时的苦,真的很心酸:穷的连石头、砖块都用不起啊!但是,农人自力更生,自有办法:那就靠人力把地基夯得坚固如石! #`VAw ) eV  
    “墙基弄好后,就可以在地基上安版了。”父亲继续说,“(安版的)土墙板和边杠(木杵夯)都是从别人家那儿借来的。” ;z'&$#pA  
    那时候,物质极其匮乏,就是建房的简易工具也都要借! 8ymdg\I+L  
    将三块木板固定在一起,夹在地基上的两边,也就是置于将要打成墙体的两侧。这样,地基上就构成一个适当宽度的“槽”。 BJjic%V  
    民间有“打(筑)墙容易安版难”之说。所以,打土墙最关键的是固定好版式。 ,"EaZ/Bl/  
    “土墙板要放正了,不然做出来的墙头就不正,歪七斜八的。”父亲回忆说,“松紧也要适宜。” ~/L:$  
    土墙夹板安装平整、牢靠之后,就可以往墙槽内填入土料了。槽子装的这土可有讲究了。 (!* l+}  
    “土必须是黏(性)土,土黏(墙)才结实耐用。我们这里用的是死土头(鲜生土)。”为了房屋的质量,父亲肯定是精挑细选的。 *ERV\/  
"^#O7.oVi+  
zjmo IE  
    “土都是村西头‘大坟上’的坑里挑来的。那里的地势高,常年干燥,土质有点黄,是死土头,很粘。而且,有碎石头、碎瓦片排在里头。”这些土更像土石砾,是打土墙的最佳材料。 P~j#8cH7  
因为,村民们经常要盖房,长期需要这样的干生土。所以,以前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这样的大坑。 Bgxk>Y  
    “不能用田里的黑熟土。因为,熟土不黏,(凝集后)不牢(坚固)。” S2$66xr#  
    “土太干了也是不行的。要用大坟上大半干、小半湿的土。” {KG}m'lx  
    因为,太干的土,撤下墙板后,土墙就散了。但土的含水量水也不能太大,要有些偏干。抓一把在手里,土能捏成团而又不沾手就行,沾手就太湿了。捏成团的泥向地下一抛,散成碎花,这样的土干湿度就刚刚好。 +F)EGB%LXs  
GW A T0  
Ui'v ' $  
    如果,土里碎石头、碎砖瓦太少,还要再加一些进去。土里掺杂的杂质很多,除了碎砖石外,甚至还有陶片、瓷碗碎片等。这相当于,现在的水泥沙浆里加石子一样,可增加土墙的硬度和牢固度,防止墙体开裂和粉化。 t]h_w7!U  
    土墙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在长期的打土墙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出了一整套打土墙的学问。 2 R\K!e  
    挑土的两个人把土料挑到场地后,一个人负责添碎石、碎瓦,并拌料。料混合均匀后,就放在挑基头里,挑着倒在土墙板的槽内。 5i[O\@]5  
    后面,土墙打高后,就要搭架子,用绳子把土放在挑基头里再吊上去。整座房子就是这样用挑基头将土一篮一篮的运送上去的。 &W45.2  
    土墙板内的土料,每层虚铺厚度约四寸左右。再用脚从头到尾踩上一遍,使泥土初步踩实。 1dN/H)]  
    接着,在“嗨哟!嗨哟!”声中,两人手持木杵开始有节奏地依次夯打起来。 V'kBF2}   
%Psg53N  
1CC0]pyHX  
    打夯不是随随便便的乱夯一气,而是颇多讲究。先从中间开始,然后,两个人相向倒行,分别向两边夯。夯的时候,横向(与土墙板垂直方向)每一排要夯五个点;每次夯击,夯杵提升高度约40公分,每个夯点窝夯一杵。这样,一夯接一夯,一窝挨着一窝,沿S型线路、循序渐进的夯。  ?(9*@  
    如此,经过数十次的用力,将土捶紧夯实,使泥土板结。这样,打出的墙才瓷实。 =t, oj6P~  
    那时,盖房子打墙夯土、脱坯不光是技术活,更是重力气活。 hIV 9.{J  
    所以,谚语有云:“脱坯打墙,活见阎王”,意思是这两项工作劳动强度特大,不累死,也扒层皮。 eKiDc=@  
    边杠必须提到高处,借助重力,并借势下压,才能依靠边杠前端产生的冲击力把土给夯实了。十余斤重的边杠对农人来讲并不算重。但是,常言道:“远路无轻担”。边杠要一直不间断地提起、下压,再提起、再下压……持续的夯打,就十分的费力了。所以,没有体力和耐力,一般人根本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只有结实、健硕的身体才能够承受重负和艰辛。 rS [4Pey  
    烈日下,他们赤着膊,用粗糙的双手高高举起边扛,然后,重重摔下,砸在泥土中。边杠上下飞舞,动作刚劲有序。每一夯都肌肉颤动、青筋凸显;每一夯都汗流浃背,肉疙瘩鼓起。 *j3 U+HV  
@NM0ILE  
B ~v6_x  
nt2b}u>*  
I): c#  
 "9;  
2+&;jgBP  
    而用铁夯来夯土墙又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铁夯锤短小精悍,农人夯的时候,整个身子就呈S型:头部前倾,臀部微略后凸,双脚微曲。朝上及向前方位,双手提起铁夯锤。抬到最高点,铁夯锤与地面约呈60夹角。然后,依据重力,借势再落下笨重的铁夯锤。于是,铁夯锤在泥土上重重砸出一个像苹果一样大小的窝。然后,再提起、再砸下……周而复始。一下接一下,他们动作优美而又柔顺。他们一边挥动着铁夯锤,一边后退,一边吆喝着号子。同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双眼紧盯着泥土面,随时判断和决定下一夯的位置。不然,稍不注意,夯在脚背上,致筋伤骨折,那可是至少十级伤残的等级啊! x{pj`'J)  
    汗水一滴一滴地溅落,泥土一簇一簇的飞起。他们的衣服上沾满汗水和尘土,他们的面容舒展而坚定。他们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激情,他们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劳动的光辉。 Ichg,d-M-K  
[j6]!p]S$  
V D#q\  
    这是劳动的印记,这是力量的象征! q /JC\  
    伴随着动听、悠扬的“嗨哟!嗨哟!……”的吆喝声和“砰砰!砰砰!……”的撞击声,每一次富有节奏的挥夯,都像是农人对大地的深深敬意和无私奉献。每一次夯击都像是乐章中的音符,构成一首壮丽的劳动交响曲。 9C7Npf?~M  
    这是农人们用汗水和劳动谋求着幸福的家园;这是农人们用汗水和劳动诠释着生活的真谛! R>bg3j  
    一层土夯好之后,然后,再填土,再夯实。如此循环往复三次,直至土的高度与模板一样平。这样,一槽土墙就夯好了。 mnA_$W3~I  
这一槽版泥土墙打好后,就要打邻近同一水平面的墙体。 S)EF&S(TC  
<V^o.4mOg>  
1)~|{X+~  
    这就要移动土墙板了。移动时,有挡板的一端不拆,把夹套拆散,留一根轮棍在土墙板下方。然后,在前方下层土墙上掏一条沟,用来放支撑的第二根轮棍。接着,撤下土墙板,拎着土墙板沿着墙体平行移动到指点位置,再把墙板通过榫卯用夹套固定起来。 OC&BJNOi  
土墙板移走后,再把第一根轮棍敲下来。土墙打好后,土墙上圆形的墙眼,就是轮棍留下的。 x// uF  
    水平相邻的两版之间接茬处要先松土或留一点虚土,等下一槽填土时一起夯。 W> TG?hH  
    墙板固定好后,用同样的方法,重复以上步骤,继续填土、夯土。这样,整个一层墙夯筑好后,就称为“第一版”。 e)}E&D;${  
    然后,在这一层墙体(第一版)的基础之上架设模板,继续夯筑第二层土墙,这称之为“第二版”。如此,反复进行。 [A~?V.G  
#._JB-,'  
_WS8I>  
q]4h#?.-1v  
XJo.^<m  
    “我们起土墙房时,第一版最底下是斜放了一些青砖,上面的就都没有放。后来,有其他人家做的土墙房,每一版之间都垫一层青砖的。”父亲介绍道,“这样,墙体就更加不易沉降开裂咧。” KpGx<+0p  
    为了进一步保障土墙的质量,人民大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啊! ;-3&yQ7N)  
    “每天最多只能夯四版高,大约1米6高。夯的太高,最底下一层会压塌的。” X5o*8Bg4M  
    这是因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的缘故。土墙纯粹是由土夯筑而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底层土有可能受不了太大的压力。所以,打土墙,必须严格控制其垂直度。而且,对每版都要找平处理。 q7CLxv &QG  
    “墙要打的端端正正的,不能(倾)斜。不然,墙不好看,还容易倒塌的。” pLu5x<  
    “夯到三版高时,还要搭脚手架或用梯子了。” iQO4IT   
    一栋土墙屋,就这么,一点一点的夯筑起来了。 "~VKUvDu  
N:B<5l '  
t^&hG7L_m,  
    “最后,房子做好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粉刷墙壁的。” !60U^\  
    由于没有钢筋、木柱等受力构件,打好的土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承重墙,是房子的主体工程。土墙的质量直接决定房子是否结实牢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此过程中,农人是丝毫不能马虎的。 ndFVP;q  
    辛苦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天气弄人。刚刚还万里无云,墙才打到一半,突然就下大雨。这时,大家手忙脚乱的要找稻草或草帘子把土墙盖上。等雨过天晴,确定无雨时,再继续完成。 "M:ui0YP  
    1960年,我父母亲就采用这种“版筑”法建了两间七架头的房子。房子长、宽分别为六米和七米,前檐高约3米。 \`y:#N<c  
    “两间土墙屋,至少要七个人协同合作:挑土的两人,拌土料、上土料的两人,上面筑版夯土的三人。” N8nt2r<h  
    “按土墙板要不要请木匠来?”土墙板安装至关重要,于是我便问父亲。 g%J\YRo  
    “打土墙还要请木匠嗒?”父亲回答的很干脆,“过晨光,大家住土墙房,土墙做惯咾,都会弄的。” 9,8/DW.K  
    “打土墙,没有费一分的工钱和材料费。”问起请人的开销,父亲说,“过辰光,请人干活要什么钞票!?” FRxR/3&  
    “人来了,只要供应饭餐。餐头上,有点猪肉、有点豆腐大家就欢喜的不得了咧哇。” d./R;Z- I{  
    “请了六个邻居,大概总共做了三天时间。” jG ouwta  
    “起房子就大约么花了几十块钱。这还主要是买竹篙的钱。为了省钱,这些竹篙还都是我从山里买了后,分几次,扛在肩膀上走路运来的呢。” Jj)J5 S /  
    那时候的农民,除要会种田,还会各种活计──泥水工、木匠工、修理工,甚至搬运工。他们个个是全能型的人物! b}(c'W*z%  
    那时候,物资奇缺、生活贫困,凡事都只讲经济适用、简便实惠。农人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利用手头的材料和工具,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挥到了极致! ;gL{*gR]S  
    那时的人们都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碰到盖房子、打土墙等劳动,只要喊一声,家中又无事,邻居们定会慷慨允诺,帮忙完成。而且,没有工钱,每天只管饭就行。 mX>N1zAz  
    “千金难买是乡邻”。在旧时农村,人情、关爱胜过一切:干活,不索取任何报酬;吃饭,不嫌弃饭菜的好坏──那种纯朴浓郁、温馨和谐的乡情真的是难能可贵啊! fgqCX:SWz  
}k.yLcXM  
6"_pCkn;c<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8 条评分 金币 +38
(post by :2024-02-01 22:36:08)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13828
精华
13
金币
27935
威望
379
贡献值
7447
银元
7205
注册时间2011-12-10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1 22:59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80年代时去农村还能见到很多,屋檐下的木头都是胡峰打的孔 A,&711Y  
  • 建行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223
精华
1
金币
1684
威望
49
贡献值
269
银元
235
注册时间2022-06-30
板凳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1 23:13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是的。儿时,经常到土墙边用瓶子去抓胡峰。 'Ev[G6vo  
7(D)U)9h  
tQG'f*4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金币 +2
梦成 金币 +1 02-02 - 来自溧阳论坛APP
溧阳小春 金币 +1 02-02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天王 
发帖
3596
金币
12243
威望
354
贡献值
4042
银元
3688
注册时间2017-01-06
地板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1 23:20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土坯房冬暖夏凉! dfAw\7v/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223
精华
1
金币
1684
威望
49
贡献值
269
银元
235
注册时间2022-06-30
4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1 23:21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引用
引用第1楼涅盘的凤凰于2024-02-01 22:59发表的  : "c} en[  
80年代时去农村还能见到很多,屋檐下的木头都是胡峰打的孔 W{J e)N  
phG *It}  
屋檐下竹竿洞里的有些是大巴斗胡峰,土墙里的是土蜂。环境已经被人类破坏了,生态已经失衡了,所以,这些现在都见不到啦。 #|8%h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梦成 金币 +1 02-02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天王 
发帖
3596
金币
12243
威望
354
贡献值
4042
银元
3688
注册时间2017-01-06
5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08:48   , 来自: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记的小时候家里也有2间土坯毛草房,用来养猪,养羊,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毛草房背竹篮去割羊草。 >&fD:y'&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梦成 金币 +1 02-02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8172
金币
16063
威望
265
贡献值
8691
银元
8426
注册时间2014-05-20
6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09:53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移动
记录农耕文化时期真实历史,楼主做了有益的好事。点赞! Ohj^Z&j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杨志斌 金币 +1 02-04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天使 
发帖
1230
金币
2564
威望
36
贡献值
1273
银元
1237
注册时间2023-07-26
7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12:12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我建议:那些做土墙的工具可送到溧阳博物馆去。这是历史。让后人不能忘记。 $bp$[fX(e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金币 +2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12618
金币
19252
威望
31
贡献值
12982
银元
12951
注册时间2017-01-07
8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13:10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打土墙,土墙房子,在乡下见过,没想到历史这么悠久。建筑的筑原来就是建墙的工具。 UAz^P6iQ`~  
楼主把农具细细道来,以前也有很多功课,这是要筹建农耕文明博物馆吗? u0<yGsEGD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金币 +2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158
金币
6824
威望
22
贡献值
6074
银元
6052
注册时间2020-06-10
9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21:26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移动
学习了 hC8WRxEGq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2458
金币
4041
威望
3
贡献值
2282
银元
2279
注册时间2012-03-13
10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22:43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在已有烧制砖瓦甚至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还用这种费力费时的方式建房,实在是没办法,都是贫穷限制! irm4lb5  

关注Ta 发消息

天王 
发帖
3524
金币
7210
威望
40
贡献值
2918
银元
2878
注册时间2012-06-03
11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22:59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见到真正的造土坯墙工具了 }m?Ut|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6828
精华
8
金币
11368
威望
174
贡献值
7024
银元
6957
注册时间2012-01-08
12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2 23:14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茅草屋跟土墙屋,本质上不一样吧。 H'k~;  
我自己出生在茅草屋里。我的外公是盖茅草屋的高手,我们家的猪圈一直是外公主持修造的茅草屋顶(一直到1980年代不养猪)。我却没有见过他干过版筑的活儿。 l}-k>fug  
,MJddbcg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223
精华
1
金币
1684
威望
49
贡献值
269
银元
235
注册时间2022-06-30
13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3 16:04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引用
引用第12楼管见针砭于2024-02-02 23:14发表的  : hF^JSCDz l  
茅草屋跟土墙屋,本质上不一样吧。 x2I|iA=  
我自己出生在茅草屋里。我的外公是盖茅草屋的高手,我们家的猪圈一直是外公主持修造的茅草屋顶(一直到1980年代不养猪)。我却没有见过他干过版筑的活儿。
引用
  土墙(版筑)茅草屋是中国传统建筑广泛存在的一种典型形式。延续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小时候住的房屋就是原先是土墙版筑稻草屋,后改成的瓦屋顶(墙体没动
引用
  “外公主持修造的茅草屋顶”,可能是土坯(用土结头做的)房吧?
引用
r/ATZAgHP  
!}U3{L-  
x7l}u`N4  
75 R4[C6T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氢二氧 金币 +1 02-04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骑士 
发帖
223
精华
1
金币
1684
威望
49
贡献值
269
银元
235
注册时间2022-06-30
14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3 16:10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引用
引用第8楼天目深瞳于2024-02-02 13:10发表的  : X4bZ4U*  
打土墙,土墙房子,在乡下见过,没想到历史这么悠久。建筑的筑原来就是建墙的工具。 V )oKsO  
楼主把农具细细道来,以前也有很多功课,这是要筹建农耕文明博物馆吗? V-dub{K  
Djp;\.$(  
是想办一个展览馆的。主要需要适合的场地和资金,个人暂无此实力。我夫人曾说,把你藏的东西以后都无偿给政府展览。现在,乡下估计就这两年要拆迁了,愁的东西没地方放 gPpk0LZi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6828
精华
8
金币
11368
威望
174
贡献值
7024
银元
6957
注册时间2012-01-08
15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3 23:54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小时候,我见过的我们村里的茅草屋,类型基本就是两种,一种是版筑,一种是零碎砖石垒砌,而光用土墼造的茅草屋并不多见。后一种,估计在我们南方多雨的地方,用土墼作外墙,坚固程度、耐久性不理想。 JWxSN9.X  

关注Ta 发消息

大侠 
发帖
102
金币
159
威望
12
贡献值
114
银元
102
注册时间2017-11-13
16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04 14:27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小时候一放学就找一个墨水瓶,去每一个土墙下找洞掏蜜蜂,瓶里放一个油菜花。 llpgi,-=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飘香花9 金币 +1 02-04 - 来自溧阳论坛APP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53
金币
32
威望
25
贡献值
92
银元
67
注册时间2024-02-17
17楼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4-02-18 08:27   , 来自: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古老 qD}O_<_1ym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